女生有話兒

港人推遲生育背後的經濟考量

香港的生育率長期處於全球低位,2024 年全港僅錄得 36,700 名嬰兒出生,總和生育率為每 1,000 名女性產下 841 名嬰兒,近年稍微回升,但遠低於維持人口所需水平。[1] 年輕一代婚育年齡持續上升,有報告顯示,女性的初婚年齡現已推後至約 31 歲,男性則約 33 歲,這些數字反映出港人傾向延遲結婚及生育的現象愈見明顯,社會普遍對高齡產婦風險有更多關注,同時,透過 IVF 試管嬰兒的輔助生育需求也有所增加。

房價壓力與住屋困難

1 U.S.A dollar banknotes

觀察本地樓市,房價長年居高不下,香港一直被國際報告評為全球最難負擔置業的城市之一。根據近年住宅物業市場報告,房價與家庭入息比例仍在高位徘徊,租金亦無減退跡象,有意置業的年輕夫婦往往難以獨立購房,不少新婚家庭唯有與父母同住或輪候公屋。有限的居住空間及租金壓力迫使不少人延後養育子女的計劃,甚至對生育意願產生動搖。

育兒與教育開支

港人普遍關心教育資源分配及育兒支出。有研究指出,養育一名子女至 18 歲,總成本高達 600 萬港元,當中包括學費、補習、課外活動、照顧費及生活消耗等[2]。這筆費用對於工薪家庭壓力特別大,尤其在物價不斷上漲下,不少家庭抱怨「兩頭唔到岸」,既擔心日常開支,又怕追不上教育開支急增的步伐。受訪者普遍認為,現時的政府育兒支援未能有效緩解這些經濟負擔,對年輕家長的幫助有限。

職場環境與工作壓力

Apple MacBook beside computer mouse on table

本港競爭激烈的工作文化令不少打工仔延遲組織家庭。調查顯示,七成受訪者因工作壓力而選擇不生育。工時長、晉升壓力大,再加缺乏彈性工作安排,令家長無法兼顧工作與育兒。女性在職場進退兩難,考慮生育時往往還要衡量對事業的影響。家庭友善的政策及措施雖然逐步推出,但不少人仍認為本地營商環境對家長不夠友善,相關的育兒假期與支援亦有改善空間。

社會保障與政策信心

政府推行新生嬰兒獎勵金、優先揀樓上樓及稅務優惠等措施,冀望提振生育意願。但過往調查反映,接近 8 成受訪者覺得現有家庭支援不足,尤其擔心未來退休、醫療等保障未達預期。不少年輕人擔心一旦生育,不僅要承擔子女教育與生活開支,還要顧及自己將來的醫療與退休費用,這些都進一步增加育兒壓力。

生活成本攀升下的抉擇

除了住屋與教育,衣食住行及日常消費同時節節上升。工資升幅長年追不上物價增長,不少家庭反映儲蓄困難,憂慮無法為下一代提供足夠保障。生活壓力大、消費觀念漸趨保守,年輕夫婦逐漸傾向延遲甚至不生育,晚婚晚育變成主流。

生育健康新趨勢

現今不少夫婦選擇晚婚晚育,部分女性更會面對黃體素不足懷孕的健康問題,影響胚胎著床及妊娠穩定。這類健康考慮亦成為推遲生育的新難題,同時推高港人對輔助生殖服務的需求,帶動相關醫療服務及健康產品的普及度。

家庭分享與未來展望

根據訪問調查,受訪家庭多數強調經濟壓力大、住屋緊張與事業不穩,往往令人猶豫是否要小孩。社會大眾對港人生育選擇亦普遍表示理解,鼓勵政府與企業加強家長友善政策及經濟支援。過去出台的新措施雖見成效,但大眾期待更全面的支援網絡,讓計劃生育的年輕家庭真正減輕生活壓力,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庭。

面對種種經濟和社會壓力,延遲生育、甚至不生育,已經成為不少港人的自然選擇。社會未來若想改善生育率,並非單靠現金鼓勵或稅務政策,還要從住屋、職場至醫療,提供更全面支援。希望在不同政策和社會環境逐步調整下,未來年輕家庭可以更安心地規劃生兒育女,毋須因經濟考慮而放棄理想生活。